首页 > 使馆之窗
驻伊朗大使丛培武在第24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伊朗赛区决赛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2025-05-29 22:00

尊敬的马哈茂德·礼萨·阿加米里校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共同见证第24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伊朗赛区决赛的圆满举办。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向所有参赛选手和辛勤付出的指导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向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胜选手表示诚挚祝贺!同时,向为本次活动顺利举办付出心血与努力的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及各方支持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汉语桥”自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4个春秋,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友谊之桥。在伊朗,这项赛事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深受青年学子欢迎。今年比赛首次移师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举办,具有鲜明特色。

这是“回归之旅”,也是回顾之机。为什么说是“回归”?因为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正是伊朗中文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996年,这所享有盛誉的高校就开设了中文专业,是伊朗最早系统教授汉语的高等学府。二十多年来,中文系秉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伊朗培养了大批精通汉语、了解中国的优秀人才。他们如今活跃在中伊交流的多个领域,成为推动两国人文合作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本届“汉语桥”比赛不仅是语言竞技的舞台,更是中文教育“回家”的温情相聚,是一次中伊文明深情拥抱的文化盛典。

回望历史,中伊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而语言始终是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自古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两国人民通过语言和文字相互了解,彼此欣赏。中国自汉代《史记》起,便对波斯风土人情多有记载;而14世纪,伊朗史学家拉施特在其著作《史集》中,对中国自史前至元代的历史做了翔实记述。这些穿越语言与时空的文化典籍,正是人类文明互鉴的生动写照,是中伊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宝贵见证。

这更是一次前瞻时刻,前行起点。今天的“汉语桥”,正是新时代中伊青年续写丝路精神、深化民心相通的崭新平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伊在中文教育领域不断取得积极成果。越来越多伊朗高校开设中文课程,设立汉学研究机构;越来越多伊朗青年走进孔子学院、走近中国文化;中方也不断加大对伊中文教育的支持,为伊朗高校提供奖学金、夏令营、教师培训等多项资源,为中伊教育合作注入新动能。

放眼未来,我们愿同伊方一道,深入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语言教育和人文交流协同发展。我们期待“汉语桥”不仅是伊朗青年学习汉语的舞台,更成为他们理解中华文化、认知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希望这一平台能让更多中国青年了解波斯文明的厚重底蕴和当代伊朗社会的真实风貌。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文互动,在青年心中播下文化互鉴的种子,在未来开出相知、相亲、相融的花朵。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今天的“汉语桥”,不仅是一场语言能力的比拼,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文明的交汇。希望大家以汉语为桥、以梦想为帆,扬帆远航,在增进中伊人民理解与友谊、促进文化互鉴的道路上贡献青春与智慧,成为真正的中伊友好使者!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